安徽省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admin 58 2024-02-04 00:13:22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体育强省建设的重要阶段,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体育强省建设方案》、《国家体育 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安徽省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结合我省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安徽扎实推进体育强省建设,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实现体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从2016年的534亿元增至2020 年的1200亿元,增加值从220亿元增至460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 34%;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 2016 年的 0.9% 上升至 2020 年的 1.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0 年全省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 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 60%,体育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形成 了以体育用品为支撑、多种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至 2020 年,全省体育法人单位超过一万家,体育新三板挂牌公司 2 家。市场主体发展平台和载体建 设成效明显,全省拥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12 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单位、项目)33 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 2 个;国家授牌营地 65 个(含国家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4 个,四星级营地 3 个,三星级营地 1 个), 授牌营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长三角地区第一位。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全省体育产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全省体育产业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新发展阶段形成新机遇,为体育产业发展开拓新局面。“十四五”扩大内需上升为“战略基点”,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居民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升级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消费潜力将持续释放,有利于激发体育消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形成新动力,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都将对传统体育行业赋能、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安徽体育产业将依托多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吸引国内外资本和新兴产业布局,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新发展格局形成新空间,为体育产业发展增强新动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有利于安徽发挥全方位逢源优势,在新一轮区域格局重塑中提升产业发展位势和能级。

         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是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一定挑战,全省体育产业规模偏小,发展质量不高,市场主体活力偏弱,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体育产业距离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有明显差距。因此,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开创安徽体育产业发展新局面。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 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体育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程,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落到体育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协同配合,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改革创新。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的层级和竞争力,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

         坚持市场导向。大力开展“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营造竞争有序、平等参与的体育市场环境,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协调推进。积极促进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优化发展,推动各地市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开放协同发展。以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与实施为抓手,统筹示范引领与整体推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体育+”、“+体育”行动,加快培育新兴体育产业,拓展体育产业细分领域,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兴体育产业全面深度融合。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富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2200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领域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优化要素保障,扩大有效供给,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生活性体育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场馆服务、体育中介等生产性体育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体育制造产业链向现代化和高级化发展。

         (一)体育竞赛表演业

         建立赛事丰富、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媒体参与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逐步引入高水平国际单项比赛,适时承办全国综合性赛事活动,重点培育汽车运动、马拉松、自行车和山地户外等自主品牌赛事;到2025年,打造1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体育赛事活动品牌,培育1-2家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全国联赛。

  

         (二)体育健身休闲业

         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业优化升级,逐步扩增有效高端供给,促进健身休闲消费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重点支持汽车自驾运动、山地户外、垂钓、水上、冰雪和航空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户外休闲项目产业化发展。引导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逐步完善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鼓励和支持健身休闲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研发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新产品,促进健身休闲产业智慧化、生活化发展。

  

         (三)体育场馆服务业

         继续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场馆服务功能和经济效益。支持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群以体为主、综合经营,鼓励与社会力量共同组建公司或委托第三方企业等多种方式运营场馆。鼓励有条件的体育场馆发 展体育服务综合体。依托我省“智慧体育平台”创新打造智慧体 育场馆,培育一批专业化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主体和场馆服务品 牌。继续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充分发挥大型体育场馆在全民健身、赛事承办以及应急避难等方面的综合功能。规范体育场馆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建立健全体育场馆安保等级评价制度。

  

         (四)体育培训业

         规范体育培训市场秩序,加强体育培训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规范管理,提高体育培训行业专业化水平,促进培训市场主体多元 化发展。引导企业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培育 1-2 个省级连锁体育培训机构。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新媒体直播录播、交流互动等优势,实现体育培训服务线上线下互补互促、融合协同。重视青少年体育培训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学校与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

         (五)体育用品业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体育用品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鼓励企业提高关键核心 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在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和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先进装备领域的研发与制造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品牌。

  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六)体育旅游业

         充分利用安徽省富集优越的山水和人文资源,深入推进长三角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各地体育旅游领域联动,因地制宜 开发汽车自驾、骑行、徒步、越野、登山、滑雪、漂流等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培育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促进参与型与观赏型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围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打造环黄山、环大别山、 沿长江淮河等一批精品自驾线路;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打造一批综合型体育旅游体验目的地。

  

         四、产业布局

         加快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多点”体育产业发展格局,明确功能定位,充分利用资源特质,增强各区域内生发展动力,强化区域间协同联动和优势互补,打造安徽特色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一)一圈

         合肥都市圈体育产业增长极。围绕建设全球科创新枢纽和具有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赋能,加速打造国家智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支撑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围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创新促进体育消费各项政策措施,因地制宜通过政府购买、税费补贴、积分奖励、消费券等方式引导体育消费,促进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深入推进合肥都市圈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 强化合肥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芜湖、马鞍山、淮南、六安、滁州、蚌埠、桐城等梯度增长极成长,促进圈内城市之间体育产业协同创新、联动发展。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对接,助力合肥都市圈成为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一带

         皖江体育装备制造产业带。抓住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发展的契机,以健身器材装备制造为重点,推动产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打造皖江体育装备制造产业集聚高地。强化“一轴(马鞍山、铜陵、池州、安庆)双核(合肥、芜湖)两翼(滁州、宣城,六安)”空间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促进联动发展,积极推动区域体育产业优势资源承接转移。

         (三)两区

         皖南体育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黄山、池州、宣城、安庆、马鞍山、芜湖、铜陵生态和文化资源独特优势,以体育旅游休闲为重点,大力发展山水户外运动、体育赛事、康体休闲和电子竞技等业态,促进与文化、旅游、农林和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载体支撑和品牌赛事引领。创新体育旅游产品供给,扎实做好宣传推广,做大做强体育旅游产业品牌。支持黄山、池州和安庆等地体育旅游项目创建国家体育旅游产业基地。

         皖北体育用品制造业集聚区。围绕建设成为长三角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优选地、中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样板区和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发挥国家主体功能区叠加优势,积极承接优势产业,打造皖北体育用品制造业聚集区。强化蚌埠、阜阳、宿州、淮北、淮南、亳州之间联动,加速产业集群化,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做强做优体育用品制造业。

         (四)多点

         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集聚地。以黄山、芜湖、宣城等地为重点,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依托体育旅游线路、赛事和目的地,优化营地空间布局,完善营地设施网络,强化示范引领,推进星级营地创建与提升,打造全国和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集聚地。

         渔具产业集聚地。以界首等地为重点,继续完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提升渔具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引导和推动渔具生产企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渔具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全国知名的渔具产业集聚地。

         羽毛球产业集聚地。以和县、无为、舒城等地为重点,提升羽毛球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羽毛球生产制造、赛事活动、培训教育和标准研制等多环节,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羽毛球产业集聚地。

         体育服装制造产业集聚地。以安庆等地为重点,依托体育服装制造优势企业,加快体育服装企业集聚和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新品、提高品质,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造在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服装制造产业集聚地。

         球类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地。以定远等地为重点,支持球类用品制造企业创新发展,增强研发与制造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球类用品制造产业集聚地。

         足球运动产业集聚地。以蚌埠、宿州等地为重点,加强职业足球俱乐部等市场主体培育,深入推进校园足球“百千万”工程, 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训练营项目建设,加快笼式足球场地建设和赛事活动举办。丰富足球赛事产品供给,引导足球运动休闲消费,促进足球与文旅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安徽足球运动产业集聚地。

         体育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地。以亳州等地为重点,发挥“五禽戏”健身养生和中医药“华佗”品牌等优势,推动体育与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心理咨询、中医药养生保健、健康保险等健康服务产业融合。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依法经营的体育产业管理体制。健全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制定办赛指南、参赛指引,明确举办基本条件、标准、规则和各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深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创新,提高体育社会组织的参与度和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将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社会力量承担。健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

         (二)突出政策保障

         落实国家和安徽省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已有税费政策,符合现行政策规定条件的体育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小微企业财税优惠等政策;体育场馆自用的房产和土地,按规定享受有关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鼓励通过谈判协商、参与市场化交易等方式,确定体育场馆及健身休闲设施使用水电气热的价格。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共同研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强化政策间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三)加大投资力度

         推动设立由政府出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完善体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影响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相关保险产品。加快放开体育产业民间投资领域,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支持民营体育企业上市挂牌和再融资。

         (四)加强平台建设

         以“智慧体育平台”为依托,健全体育产业信息与交流平台、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政务发布平台。打造体育产业推介和经贸平台,借助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强化招商推介,做好企业推广和商务对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搭建企业合作平台,适时成立体育产业联合会。

         (五)完善市场监管

         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鼓励各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民对体育市场活动进行监督。

         (六)夯实工作基础

         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协调机制,完善体育消费调查、重点行业追踪和体育产业统计公告定期发布监测体系,完善体育产业名录库。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体育产业相关专业, 联合推进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善招才引智政策,支持各类人才来皖创新创业,鼓励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投身体育产业领域。

         (七)推进标准化建设

         建立健全体育产品与服务地方标准体系,重点推动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服务、体育用品等领域标准研制修订,积极推进体育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体育企业参与制定相关标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标准化建设的积极性。

         (八)加强督查落实

         各级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细化分解各项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做好贯彻落实,省体育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各地规划实施中遇重大事项应及时向省体育局报告,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安徽省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体育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上一篇:2023年河南体育十大新闻出炉
下一篇:公司年度工作总结 (15篇)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