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直播室,徐小明免费股市直播室
0
2024 / 12 / 23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1)
作者:高鹏
在众多高校中,体育活动首先以体育教学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其次才表现为体育训练,而就竞技体育运动而言,体育运动训练是其最主要的行为表现.因为体育运动训练明显区别于体育教学,尤其是二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过程中原则、特点方面差异,导致了二者的相互关联与彼此作用.深入了解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在原则、特征等方面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训练工作与体育教学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1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体育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赛事的具体表现行为,通过它人类可以顺利完成预期的体育目标,实现规划中的体育任务,在激烈的体育赛事中获取胜利.通常体育运动训练就是指以提高大学生或专业运动员的体育成绩为目的,在高校体育教师或专业体育教练的指导下进行的专业化的体育学习、体育训练过程.一般专业化的体育训练由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两部分内容组成.此外体育运动训练还经常通过一种专业化较强的教学过程表现出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员日常进行的多种活动本身就是训练,这种训练经常以练训课为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训练课中,学员开展反复、频繁的身体练习活动,从而完成预期的体育运动训练目标.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中,多种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了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成果.这些因素通常包括训练场地、教学水平、学员自身素质、体育训练项目规则以及体育赛事的场地条件、日程安排等等.就理论方面讲,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首先,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文化素养.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每个体育运动员接受专业的体育技能教育与体育文化教育,增强自己综合文化素养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增强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确保运动员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体育实践技能两方面共同提高.其次,体育运功训练作为竞技体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其有着身身的专业需求,即体育体动员必须以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为指导,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身体动运动训练[1].
2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
2.1全面训练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为了增强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必须坚持全面训练的原则.所谓全面训练就是指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把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体育项目自身的特征、运动员的实际运动水平以及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协调好身体训练与专业训练的比例安排.全面训练是一种经过科学安排的针对性训练,不是一种面面俱到的盲目性训练.一般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中,借助各种身体练习方法,来达到增强运动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员专业技能水平的目的.也就是说身体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运动员的身心健康,从而为运动员获取良好的专项成绩打下身体素质基础.而专项训练是针对某种专业的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它通过多种专业的训练方法,对该种体育项目进行为时较长的专业性训练.专业训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显著提升运动员的某种专项体育技能.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就体育训练目的、体育训练方法以及体育训练内容而言虽然可能存在些许相通之处,但它们之间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差异性.身体训练是进行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专项训练必须以身体训练为基础,才能逐步提升训练成果,提高训练成绩.两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最终目的上是一致上,都是为了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某些时候.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二者是很难区分的.因为运动员在体育运动训练实践中,身体各项机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引发体内各个器官的相互联系性,使他们彼此作用,共同提升.身体训练过程中,通常会涉及多种身体练习内容和采用多种训练手段,这也为运动员日后专业体育技能的提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2].
2.2区别对待原则
在运动训练中,坚持区别对待原则就是指在进行类型各异的体育运动项目时,体育教练应该综合考虑体育运动项目的类型、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运动员的专业运动水平等多种因素,并以些因素为参考依据,科学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从而确保运动员能适宜负荷,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训练方法与训练进程.在体育训练中,虽然每种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独特的训练特征,训练决定因素以及训练方法,但由于个体的体育运动员的训练状况能够映射出该体育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开展集体体育运动训练时,个人训练作为集体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体育人士的关注.比如在进行排球训练活动时,有的运动员扣位球技不纯熟,有的运动员接发球姿势过低,接发球困难大.教练面对这些体育运缺陷就应该合理安排一定的个人训练,并科学协调好个人训练与集体训练的训练比例.目前我国高校的课余运动训练项目繁多,训练人员数量巨大,但高校的体育教师却非常少,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正确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尽量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将类似或相同训练项目的学员归为同一个训练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训练,这样就显著减轻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在具体的体育运动训练工作中,不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项目需要区别对待,处于同一体育项目的不同训练阶段时,体育教练也要区别对待,制定出最佳的训练方法.一般在进行同一种体育项目的训练时,训练前期倾向于身体训练,以增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后期倾向于体育专业技能训练,以提高运动员的专项体育技能[3].
2.3主动积极性原则
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必须清晰地告知运动员进行本次体育训练的训练目的,激发出运动员的主动训练意识,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模式,把运动员看作体育训练的主体.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将运动员脑中“要我练”的被动思维转变为“我要练”的主动思维,从主观意识上唤醒运动员的训练潜能.因为体育运动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也是一个授人以渔的知识传递过程,所以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在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及各种训练方法等因素是外因,运动员的个人主观意识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有增强了运动员的主观训练意识,调动起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运动员才能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吃苦耐劳,深入思索,勇于创新,最终取得优异的体育训练成果[4].
3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也极为有限,这极大地阻碍了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对此有必要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但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进体育运动训练,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使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却使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不断从体育运动训练中吸取经验,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5].
3.1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训练原则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本质,尤其是专业的体育运动训练,其在训练进程中的教学因素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因此各种体育运动训练与高校同一类型的体育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共通性与互补性,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训练方法、科学训练原则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同样适用.另外,通过研究与总结体育运动训练中的训练原则、训练方法等,可以从中归纳一些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教学方法.比如,个体运动员示范法、教练演示法等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较为广泛,如果高校体育教师将这些体育运动训练方法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那么就可以显著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虽然这些方法以前也偶尔应用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今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变“偶尔”为“经常”,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全面普及应用这类方法,真正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再比如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全面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主动积极原则等,也应该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最常用最普及的原则依据.体育运动训练的原则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原则在理论上是相通的,只是在具体实施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一点高校体育教育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具体调整安排.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很多教学方法、教学原则很都可以借鉴专业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方法与训练原则[6].
3.2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就理论方面而言,体育运动训练主要的训练项目是竞技体育,站在广义角度讲,竞技体育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娱乐方式,普通的人民大众在精彩激烈的体育竞赛中获得身心愉悦.虽然体育运动训练和高校体育两者的教学内容不完全相同,两者在整个训练过程与教学过程中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所属的范畴也不相同,但是体育训练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增强人的身体素质.这种共同一致的最终目的也决定了体育运动训练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部分适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一般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时间相对漫长,训练过程循序渐进,这些都证明了运动员从体育训练内容、体育训练过程中掌握了良好的体育训练方法,增强了自己的身体机能,高校体育教学要以此为鉴,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运动成绩.虽然与国外某些体育强国相比较,现阶段,我国的体育运动训练体系还不是十分的成熟和完善,但是体育运动训练自身就是一种专业高的训练活动,它比高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性、技能性要强很多,所以将体育运动训练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将会对高校体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体育教学可以适当借鉴体育运动训练的训练内容、训练过程,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轻松化解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难题[7].
3.3体育运动训练中先进的体育训练知识与训练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由于专业体育训练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项目训练,它对运动员有着较高的专业要求.所以在专业体育训练一般都会采用最先进的体育训练方法、体育训练技能.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也应该具备这种先进的、高水准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8]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吸取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先进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此来完善高校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革新高校的体育教学方法,最终获得优质的体育教学成果.校方也要积极配合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主动出资为其购买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体育教学器材,优化体育教学的教学环境,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其次,高校作为一种教育单位,在归纳总结教学经验、教学规律方面有自己的特长,体育运动训练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吸取教学经验,借鉴教学规律,从而提升专业运动员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运动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再者,体育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只是在技能上比较突出,但在体育理论知识上就趋于一般甚至有些落后,高校体育教学具有系统性的特点,体育运动员可以从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更为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弥补自己的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为以后科学合理地开展体育运动训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4体育运动训练中的专业竞技技能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2)
中图分类号:J72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5-0111-02
一、芭蕾基础训练对艺术体操专项技能的提高
艺术体操身体动作是身体各部位协调运动所形成的各种富于节奏感、旋律感、表现力和优美造型的韵律性的动作。艺术体操在许多训练动作的选择上,借鉴、吸收了古典芭蕾大量身体语言。例如:{1}艺术体操中主要基本舞姿:艺术体操术语称谓的单腿后举站立――迎风展翅,在古典芭蕾术语中称Arabesque;单腿屈膝前(后)举站立――鹤立式,芭蕾术语称attitude。{2}主要转体动作:艺术体操术语称谓的单脚转体的侧吸腿转体,古典芭蕾术语称Pirouette。{3}主要跳跃动作:艺术体操称谓的原地直体跳、交换跳,芭蕾术语称之为Grand jeté。
艺术体操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运动员具有最佳的柔韧素质,高度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好的速度和爆发力以及高度的平衡能力和节奏感,并且有演员一样的表演能力和表演风度。艺术体操练习包括各种舞步、摆动、绕环、波浪、屈体、平衡、转体和跳跃,它吸收了芭蕾的手臂、腿、躯干的基本内容为重要练习手段,要使动作完成得准确、优美、幅度大、质量高,就必须从芭蕾基础训练开始。
艺术体操和芭蕾这两种艺术是相通的,芭蕾比较接近艺术体操的特点,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解决人体美和造型美方面已被世界各国所确认和接受。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从每一个参赛者的热身活动中就可以看得出芭蕾舞的重要性,每个参赛者活动的第一项都是由地面练习逐步过度到扶把练习再到中间练习,最后是一些跳跃练习,这些训练程序与芭蕾基本功训练完全一致。因此,只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强练习,在训练中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就能够使动作更加完美规范。
二、芭蕾基础训练对健美操专项技能的提高
芭蕾基础训练可概括为“开”、“绷”、“直”、“立”四大要素,这与健美操的技术要求极为一致。“开”与健美操规则对运动员正确身置的要求相一致,健美操的“开”突出的表现在各类劈叉、跨分腿跳、踢腿等动作中;健美操规则虽没有刻意强调“绷”的技术,但在它的多数动作,如踢腿、吸腿、控腿等的动作中,都要求脚背要最大限度的伸直;“直”与健美操的技术特征要求的身体姿态控制技术,即背部直立技术的要求相符,主要指头、颈、躯干和两腿要形成完美的固定伸直姿态;“立”也是健美操背部直立技术的特定内容,如:各种控腿动作以及地上动作结束后的不同要求的立等,这就需要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应多注意对立的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步是地面练习:通过各种腿脚伸展、转动,达到热身的目的;第二步是把杆练习:逐步学会怎样精确地找到各个规范的动作、身体各部位间的协调以及在各种动作中的平衡;第三步是中间练习:通过掌握完整的组合动作,磨练表演手法,进一步提高动作所需的力量、稳定性和造型性。
通过循序渐进地芭蕾基础训练,使练习者的身体外形和动作姿态逐步符合健美操专项的规范要求。芭蕾基础训练既是身体训练的一部分――用以提高健美操专项学生所需的身体素质,如身体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又是技术训练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前具备必要的基础能力,如健美操动作中的直膝、绷脚,动作的节奏感等,更是掌握跳跃类难度动作的关键。
三、芭蕾基础训练对体育舞蹈专项技能的提高
芭蕾对体育舞蹈在技术、表现力等方面有着最直接的积极的影响,要充分运用芭蕾基础训练中控制类、跳跃类、旋转类动作训练学生掌握完成各种技术的方法,锻炼各种所需的身体素质;运用舞姿类、步伐类及表演性组合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提升整体的艺术感染力。
芭蕾与体育舞蹈都对腿脚动作(脚位、步法、腿形等)有着特殊的要求。例如,在国际标准舞下肢动态技术动作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半蹲、深蹲、小跳及大跳训练方法,来提高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膝踝关节的正确用力和缓冲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体育舞蹈的升降技术要求进行复合式的训练,来提高学生脚趾、脚踝、膝关节的运动能力以及下肢动作控制能力;在拉丁舞下肢动态技术训练中可以采用芭蕾的“擦脚”、“举腿”等训练方法来校正练习者的脚形、腿形和舞步动作形态,用芭蕾基础训练中各种踢腿训练方法来提高学生下肢动作的控制力和表现力。
芭蕾转的技术包括地面上双脚支撑和单脚支撑这两大类别的平转以及空中的各种跳转。在体育舞蹈运动中有前后左右的移动、上、下的升降、左右旋转和各种动态舞姿等诸多形式,尤其是带有转和旋转性的动作比重更大,因此旋转技术就显得极为重要,而且种类繁多,形式变化更为复杂。借用芭蕾的转体技术训练方法来掌握体育舞蹈转体动作的关键技术环节,特别是芭蕾的转体蹬摆技术以及躯干的直立技术,对掌握体育舞蹈中的各种转体动作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掌握了芭蕾转体动作技术后,可结合体育舞蹈旋转技术要求来提高动作技术质量。
芭蕾有各种舞姿,如“阿拉贝斯”、前(后)“鹤立”、以及各种控制、平衡等动作,在体育舞蹈中也有很多凝聚式的静态舞姿造型动作,它可能是表现内力的高位控制,可能是表现柔美的重倾斜舞姿,也可能是两者的综合运用,也正是这些相对静止的造型动作,使表演者以个体和两人配合的形式,充分展示他们惊人的功力和令人陶醉的静态式的画面美。要掌握这些难度动作技术,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科学训练。
四、结论
在芭蕾基础训练中,将把杆动作和中间动作摆在首要位置,主张在技术动作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
根据各专项特点,在动作安排上可分为:{1}相同训练内容:把杆动作。{2}不同训练内容:地面动作中手臂波浪、躯干波浪及腰部训练;中间动作中基本舞姿造型、步伐练习、旋转练习。
应针对体育艺术类各专项特点不同,教学内容应有所区别,根据需要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各专项的教学特色。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适应不同教学和训练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鹏屏,王小梅.古典芭蕾的训练体系在竞技健美操训练中的应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1):54-59.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3)
我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始建于1983年。20年来,伴随着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迅速提高,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在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方面,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系列运动训练学领域的研究性专著。曹景伟等(2001)把这些独具特色并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进展称为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中国流”,主要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运动员选材理论的研究与实践、竞技能力的结构及其评价、博弈理论与制胜规律以及训练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与服务等内容。本文则拟从6个方面进行阐述。
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理论体系的确立
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从横向来看,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运动训练的原则、运动训练的内容、运动训练的方法、运动训练的安排、运动训练的负荷这样5个方面。而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构建这样一个三层次理论体系的关键在于项群训练学的提出和建立。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
2000年出版的《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的一章,这表明项群训练理论已经得到训练学界的认可,达成共识。这一章里的第一节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总论,包括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竞技运动项目的划分、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三方面的内容;第二节则分别论述了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所聚合的8个不同项群各自的竞技特点和训练方法。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以及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
1.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竞技运动项目的项群划分是建立项群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1983年,田麦久首次提出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标准进行项目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的两大类的项群理论体系。近年来,田麦久吸取了谢亚龙、竺义功、徐本力等对项群的划分提出的不同看法中的合理思考,建立了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概念,依不同项目的竞技特点,实事求是地确定拥有两种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类属。把射击、射箭等项目归属为技心能主导类项群,把各种球类项目和格斗类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项群(表1)。
这样一种划分,应该说,对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不同项群所包含项目的竞技特点,会有更好地帮助,会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解除若干不必要的束缚,更有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项目的竞技规律,从而确定对应的训练理论和方法。
1.2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应的研究。这里仅以几篇论文为例,如“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男单选手基本单元竞技过程的运行模式”,用“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这一名称,概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手持球拍进行比赛的项目。又如“陆上同场对抗性项目集体球类项目”的名称,就排除了水上、冰上的同场对抗性集体球类项目,只包括足、篮、手、曲4个项目了。总之,我们在实践的研究过程当中和我们在进行分析组织训练活动当中,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的需要,按照多种标准、多个维度组织相应的项群进行研究。
表1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的调整
原有项群名称调整后的项群名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技心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1.3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而经典的马特维耶夫的周期学说的主体内容,是在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训练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很少顾及到技能、技心能、技战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变化和表现的特点。田麦久(2000)关注到这一问题,并专题研究了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他首先分析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和相应的指标,然后建立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项群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的培养途径,最后提出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表2)。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区别。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特征,就是看是否在比赛中能够表现出最佳的体能状态;体操、跳水这些项目主要是看成套动作的熟练稳定和流畅的连接;射击、射箭项目,主要是看运动员技术感觉的细腻度与心理状态的自控性;而各种对抗性项目,则主要是看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不同的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表现的主要特征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训练大周期的结构就不应该是同样的,而应该各有其特点。这一研究为非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训练大周期的安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人们在项群层次上开展更多内容的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示例。
表2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安排要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安排的要点
体能主导类各项群1.专项化程度的变化;2.负荷强度与复
合量的变化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1.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的完成过程;
2.有序地提高成套动作的成功率
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1.基本功训练,空射到实射的转换;2.
提高并力求完善定向的心理自控能力
技战能主导类个人对抗性项群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实战性
对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技战术积累及针对性选用;2.阵容选
技战能主导类集体对抗性项群配,组合训练及成队训练;3.实战性对
抗训练及热身赛安排
1.4项群概念的广泛应用项群训练理论被提出20年来,已经得到了体育界普遍的共识。而且,项群这一概念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于体育工作、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健身、体育产业、体育管理等众多的领域。
2训练目标导向与控制作用的强化
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的一切行为又都是为了实现其目的而展开和进行的,这是人们的一项共识。但是在我们的实践活动当中,又常常会被具体的微观事物所包围,而忘掉了为实现终极目的而做的努力。训练活动当中也是这样,如某教练员,训练课的初始目标是想让运动员很好地掌握一项技术,或改进一个动作细节。但运动员做得不好,教练员生气了,罚他再作50遍。运动员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本来应该是在神经系统、肌肉反应各个方面都处于良性反应的状态下、在很好的协调状态下才能够做好。这时,运动员已经疲劳了,动作也没做好,你还要罚他再做,什么时候能做好呢?运动员在疲劳的状态下即使勉强完成了动作,其动作质量也很难保证。教练员的这一要求是与其在这一堂训练课的初始目的不一致的。
所以,在2000版《运动训练学》教材中,特别强调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专门列出一章谈“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而且,排在全书第三章这样显要的位置。发展竞技能力与提高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直接目的,运动员在训练中完成竞技能力的变化,并在比赛中力求使它变成相应的运动成绩,得到社会的承认。训练的所有内容、各种训练负荷、各式各样的训练安排,都是为了训练目标的实现。把训练目标问题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会有利于人们强化训练目标的导向意识。
强调训练目标的导向和控制作用是竞技需要原则的体现。竞技需要原则本质上就是从实战出发的训练原则。训练是为了比赛,要从比赛的实战出发,紧紧围绕着目标的实现去组织训练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这样一个本来是很明确的基本认识,过去却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此前各个版本的运动训练学教材,都没有把训练目标的重要价值给予更为充分的确认和强调。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的这一变化,则把训练目标的导向与控制作用鲜明地突显了出来。
3训练理论时空构架相对均衡的调节
训练理论的时空观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在时间、空间里运动。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包括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和训练的手段;运动训练的时间特征则包括训练的过程、训练的周期和训练的安排。
张英波(1998)“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时空协同理论”的研究认为,运动训练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密切地协同和配合,是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良性转移的必要条件。其结论之一为:“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空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过程是训练活动的时间构成因素,运动训练的计划是时、空因素协同的组构,运动训练计划的实施则是时、空协同的具体操作。”这条结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内容,但却是从时空观这样一个视角来认识运动训练活动,从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协同去理解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和要求。另外一条结论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中,时、空因素良性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获得同样的转移效果只花费最短或者较短的时间,花费同样的时间可获得最大或者较大的转移效果。”显然,这两种协同的形式正是我们的训练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附图
图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时空协同的结构模式(引自张英波1998)
多年以来,在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中,人们常常偏重于对运动训练空间特征,即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而却相对忽视了对于运动训练时间特征,即训练的过程、节奏和安排的研究。例如,在1990年版的教材里面,反映运动员运动训练空间特征的章节很多,而反应时间特征的章节很少。但在运动训练的具体活动当中,许多教练员都是按时间特征来考虑问题的。今天练什么,明天练什么,这个月练什么,下个月练什么,这是教练员组织训练活动重要的思维路线。因此,在新版《运动训练学》教材里面,把原来的“运动训练过程的结构组织与控制”这一章,分成了“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与实施”、“运动员周课训练计划与实施”一共3章,加大了关于反映运动训练活动时间特征的内容和份量,使得运动训练时空特征的均衡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4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研究并建立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实施模式训练的重要工作环节。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这五种子能力所构成的,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使得我们对这五种子能力的组合方式,亦即其结构特点有了更为全面的科学认识。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了运动训练领域。一个盛水的木桶由若干木片所围成,用桶中所盛的水平面的高度表示运动员的总体竞技水平,各个木片的长度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即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发展状况。由于各种子能力发展的程度不同,所以各个木片的长度也不相同。在这个模型中,木桶里能够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那些长木片所代表的优势子能力,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片所代表的劣势子能力,因为,长木片本来有可能围存的水会从这块最短的木片所造成的缺口流出去。因此,我们就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藉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木桶模型”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平衡的追求,要求我们注意发展不同竞技能力之间的均衡性特征,通常称之为“补短”。
刘大庆的研究中发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中各个子能力之间的不均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呈现着非衡结构,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现象的存在又是绝对的。但其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其它高度发展的某种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从而就使得总体的竞技能力保持在一个特定水平。例如,邓亚萍凶狠快速的技术风格对其较低的身高条件的补偿;朱建华出色的助跑起跳结合技术对其最大力量不足的补偿等等。
与“木桶模型”相对应,我们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设计了新的模型,称之为“积木模型”。这个新的模型如同一个积木堆,由9个小积木块构成。绿、红、黄3种颜色各有3块。我们把这个积木堆的体积比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绿、红、黄3种颜色的小积木块则代表不同的子能力。如果从积木堆中去掉2块黄色的小积木,再用一块绿色的小积木和1块红色的小积木“补偿”到积木堆中,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总体水平仍然保持不变。以此直观地展示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提示我们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
“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竞技能力的结构特征,用不同的图象展示竞技能力结构中各子能力之间的不同联系。两个模型各适用于不同的运动员,或同一个运动员不同的训练阶段。所以说,“木桶模型”与“积木模型”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反映和表述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状态,我们把它们叫做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图2)。
附图
图2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
5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科学定义的给出
在一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中,基本概念的选定及其科学定义的给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建设,但多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界还没有系统地进行这一工作,许多概念的定义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缺陷。田麦久等16名运动训练学者(1999)对运动训练学的常用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选出190个词条作为基本概念,并分别编写了释文。
我们注意到,此前的同事们在解释这些概念时出现最多的逻辑错误有两个。一是将概念归于不恰当的类属,二是提出了不应有的理想期望。前者如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后者如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
一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归为一种活动过程,把“竞技体育”归结为一种“活动过程”,也不应说是错误,但不准确,类属过大。而如果将其归结为一种“体育活动”,则明确得多,准确得多。
“比赛战术”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特定的倾向性。有正确的比赛战术,也有错误的比赛战术;有实战效果很好的比赛战术,也有实战效果不好的比赛战术;有成功的比赛战术,也有不成功的比赛战术,或者失败的比赛战术。而如果把“比赛战术”定义为“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限制对方特长,为战胜对手而采取的合理的有效的计谋与行动”,做不到“充分发挥己方特长,限制对方特长”,所采取的计谋和行动不够“合理有效”,那就不是“运动战术”了,这显然有悖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和运动竞赛的现实。这一证伪的结果告诉我们,原有的定义违背了对此类概念应“中性定义”的原则。我们把它改成“为战胜对手或为取得预期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与行动”,定义本身不被附加任何倾向,就具备了普遍的适用性。
《词解》的作者对大约1/3的词条作了如同上述的修订,同时为过去未见定义的近半数的词条给出了全新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对运动训练学基本概念体系的一次重要的基本定义的规范化工作。
6运动训练学理论向竞技体育学理论的扩展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是运动员的培养、训练及参赛的过程,沿着这一轨迹进行思考和设计,竞技体育学应该包含着运动员选材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竞赛学以及贯彻始终的竞技体育管理学,这4个学科应该说是构成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图3)。
在运动选材学方面,我们国家已经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的专著。国家体委科教司于1983年出版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论文汇编》;赵斌(1989)、谢燕群(1990)、刘献武(1991)、曾凡辉等(1992)、钟添发等(1995)陆续出版了有关运动员选材的若干专著。我国有组织的运动员选材工作的普及程度在世界上是领先的,许多项目运动员选材工作科学监控工作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运动竞赛学方面,有刘建和(1990)的《运动竞赛学》和肖华富(1990)的《运动竞赛方法学》朱章玲等(1995)的《运动竞赛学》和王蒲(2001)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等。竞技体育管理学领域有关的理论专著中,比较有力度的有周爱光(1999)的《竞技运动异化论》,宋继新(1999)的《竞技教育学》、吴寿章(2001)的《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等。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正在为我国《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形成重要的积累。
附图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图3竞技体育学理论体系的主体学科群
本文所列举的上述6个方面只是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期待,中国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必将会伴随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一步步走向成熟,也会向世界运动训练学界贡献出更多新的科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益群,谢亚龙.体育博弈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寿章.实施奥运战略的历史痕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王蒲.运动竞赛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4]梁慈民.论竞技体育的前沿技术[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5]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体育函授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7]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8]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周爱光.竞技运动异化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4)
二、高职体育改革与拓展训练
1、传统体育课程的弊端。传统的学校体育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和完整、追求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忽视内容、手段、方法在促进学生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内容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开展的,所有的教学大纲和课堂时间安排与分配全部由教师主控,而且对于每一届不同的学生所运用的教学大纲却基本相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
2、拓展训练的课程内容。拓展训练的项目纷繁复杂,形式众多,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地开发和设计出一些新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培训的不同目的和要求来确定和设置不同的项目作为训练科目。所涉及的课程随着近几年拓展训练在国内的飞速发展,许多拓展项目也应运而生,名称各不相同,分类更加细致,根据培训场地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类:
(1)室内训练项目这是根据拓展训练计划的要求,在室内进行的以智力为主,兼有体力游戏为辅的培训项目。拓展训练的“破冰”阶段也通常在室内进行,或遇恶劣天气在室外训练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的情况下,也常安排一些室内训练项目。
(2)场地训练项目。这是专门为拓展训练而设置和修建的人工场地,该类训练项目重在通过参与有挑战性的体育项目,突破心理极限达到培训目标。在方法上主要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以心理认知为突破口,以组织行为的手段,提高到管理学的高度来分享点评。这类项目的培训目标明确,项目内容经典突出,形式表现活泼多样,具有极大的心理挑战性,学员的体验极为深刻。因此,这是拓展训练的主体。这些训练项目根据培养受训者的相关能力分类设置,如:心理素质类、体能素质类、沟通能力类、团队新人类,合作能力类、竞争意识类、创新精神类等。
(3)野外训练项目。这是把户外运动的项目作为拓展训练的主要科目,是利用崇山峻岭、翰海大川等自然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的活动。拓展训练本身就是从野外生存发展起来的,因此,户外运动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作为拓展训练的内容,也可以把若干个户外运动项目串编成一个综合性的拓展训练项目,这都需要根据拓展训练的培训目的而定。由于该类训练有着十分明确的培训目标,在要求上比一般的休闲式户外运动更为严格。也许由于在难度上有了人为的设计,因而对受训者的体能要求必然会高一些。
3、拓展训练的基本方式。每个培训项目均进行拓展项目―沟通感受―项目分析―引导领会等内容,从体会提升到理论,并在以后的活动中应用从热身开始进入感受―理解―应用的学习过程,通过对一个理论的反复实践,初步形成有意识的习惯,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当中最终成为一种习惯项目安排环环相扣,充分表现团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培训师的所有回顾内容模块化。
三、体育教学加入拓展训练内容的意义
1、将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结合。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的拓展训练课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有所不同,在设计训练方案时,应该主要借鉴拓展训练先进的培训理念和一些好的培训项目,但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拓展机构的常规课程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及校园地理特色,根据拓展训练的要求与内容,把一些拓展课程与体育课程交叉渗透以及在体育课上易于开展的拓展课程形式进行推广。
2、采用目标式管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发令,学生响应”的指令式管理,拓展培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各个项目。实景学习环境是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拓展培训强调学员去感受学习,而不仅仅在模仿。因此,我们在高职院校中采用拓展训练这种目标式管理,它有利于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5)
疲劳是体育运行训练中常见的一个问题,运动后容易产生疲劳这时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疲劳的主要特点和运动项目有密切的关联性。运动引起的疲劳容易使人机体功能低下,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段额恢复才能继续运动。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疲劳缓解很方法,以便提高训练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类型及恢复。
一、体育运动训练中疲劳类型
(一)按疲劳部位划分
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疲劳,按照疲劳发生部位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3类:内脏性疲劳、肌肉型疲劳以及神经性疲劳等。内脏性疲劳是指运动员训练时产生的疲劳,主要表现是呼吸量变化和呼吸氧量降低等,此类疲劳出现时运动员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均出现疲劳症状:而神经性疲劳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大脑皮层出现的亢进情况,从而致使运动员出现反应迟钝和精神疲劳等症状,肌肉型疲劳主要是指运动员在超负荷运动下产生的肌肉力下降情况,这种疲劳会严重影响运动员肌肉系统调能力,使肌肉出现疼痛现象。
(二)按疲劳表现划分
在体育训练中根据运动员产生疲劳后的表现特征,可以将运动员产生的疲劳分为生理性疲劳和心理疲劳,生理性疲劳主要是由身体互动引发的一种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心里活动导致的一种疲劳现象,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思维反映迟钝、记忆力差、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行为表现主要有准确性不高、操作不灵活、动作迟缓等。
(三)按疲劳病程划分
从医学方面老看,按照运动性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可以疲劳产生时间的长短将其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机型疲劳、另一种是慢性疲劳。机型疲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负荷运动后产生的一种疲劳现象,形体和脏腑出现的疲劳症状。慢性疲劳主要是由于运动员在机型疲劳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时,又进行超负荷训练,加重机体疲劳症状。这两种疲劳的恢复主要依靠营养补充和休息等得到恢复,或者通过良好的睡眠均能够有效恢复运动员体力。
二、解决体育训练竞赛中疲劳的主要途径
(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体育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运动型疲劳,疲劳产生以后运动员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修正才能恢复体能,继续训练。为了加快运动员恢复体能,高从饮食方面对运动体能进行恢复分析。饮食治理能有效该生由于过度劳动而产生的疲劳现象,所以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吸收足够的营养,合理按安排膳食,饮食方面要做到搭配合理,样式丰富,以便补充充足的营养。运动员饮食原则一般是多摄入糖类、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以便为自身补充体力和营养。另外,运动员要合理调整自己的饮食结构,以便使自身的机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二)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
运动员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体能,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才能促进体力的恢复。所以运动员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在保障充足睡眠的前提下保证健壮的身体质量,以便应对运动型疲劳的耐受力。另外,运动员还可以采用音乐治疗法、散步治疗法等缓解疲劳,使运动员身心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到达较好的缓解疲劳的效果。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6)
【中图分类号】G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94-02
一 现代田径运动现状
田径运动历史悠久,普及范围也非常广泛,现代田径运动更是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水平的重要考量项目。现代田径运动的种类和形式丰富,在各类国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之中田径运动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无论参与人数还是奖项设置所占比例都很高。早期的田径运动以健身、娱乐为主,而现代田径运动大多是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项目,所以参与现代田径运动的大多是专业的运动员,而这些人的田径运动训练、技术难度也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二 现代田径训练的基本特征
1.重视对田径专项运动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体育运动范畴,在这个统一的范畴内还存在着多个具有不同特性的分支项目。通常情况下,现代田径可划分为跳跃类、短跑跨栏类、投掷类、中长跑类、竞走类等多个分类,每个分类中的专项运动都有着不同的训练要求和比赛规则。在现代田径训练之中会针对每一种专项运动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这个专项训练计划可涉及田径运动的技巧、动作以及运动员参与运动时的力量、速度,还有最佳的身体状态等多方面。
2.重视对运动员的体能训练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体能训练也是一个较新的训练领域,但体能训练在现代田径训练中的重要性已得到田径运动和竞技体育领域的广泛认可。所有现代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计划中都有体能训练的内容,所以重视体能训练也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
田径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对田径运动项目的规律与人体肌肉用力特征的研究,制定出速度力量类项目的体能训练标准。田径运动员的体能是人身体各项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体力、速度、肌肉力量以及生理机能等多项内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计划也会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状况。
3.重视对运动技巧的总结应用
在现代田径运动中,无论是跑跳类的运动项目还是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在比赛时都有着较严谨的动作规范,而且对于运动动作、呼吸乃至速度、力量使用方面的技巧研究对于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大有帮助。现代田径运动员需要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对这些技巧的总结和应用。
4.注重运动心理方面的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都是以参加体育赛事为目标,田径运动员不仅要承受平时高强度训练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还要适应赛场上带来的各种压力,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竞技比赛,尽量发挥出最佳水平。这样的情况对现代田径运动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具备良好的心理应激能力,面对各种环境和突发事件都能保持心境平和、冷静处理问题的田径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的表现最为突出。心理问题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发挥都有着重要影响,将心理训练纳入现代田径训练计划之中是确保现代田径运动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
5.现代田径训练具有独特性
首先,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几乎所有的田径训练都是以提升运动员的体能与运动技巧,以实现赢取运动竞技比赛为主要目标。其次,现代田径训练具有很强的计划性,会根据运动项目、比赛要求以及运动员的体能情况、体能潜力等综合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三 现代田径训练的发展趋势
现代田径训练也呈现出多种发展趋势,其中以下几种发展趋势最为突出:
1.田径训练中的科技成分越来越高
现代田径运动竞赛不仅包含有对人类极限运动潜能的挑战和比拼,还夹杂着对各类科学理论、科学技术水平之间的比拼。如对现代田径运动员的运动服面料、样式的研究,对田径运动训练规律的把握,对田径运动员的饮食营养搭配等,都是现代科技比拼的重要内容。这些方面中的某一种比别人先进就有可能帮助田径运动员获取最终的胜利。
2.现代田径训练恢复手段更为科学合理
在现代田径训练中对恢复手段的探索和研究更加深入,现代田径训练的恢复手段已从过去单纯的停止运动来实现恢复要求转变成为一个集合按摩、洗浴、睡眠、营养搭配、针灸、理疗等综合因素的系统恢复过程。训练后的恢复过程也是现代田径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田径运动的发展,恢复手段中还将逐渐融入有关心理恢复方面的内容,以便帮助田径运动员从身心两方面都得到放松与恢复,让运动员能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训练和竞技比赛。
3.现代田径训练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当技巧、能力处于相等程度的时候,田径运动赛场上比拼的重心便是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良好的田径运动员能做到平稳发挥,做到最好,而心理状态不稳定的田径运动员很容易在关键时刻发挥失常与奖牌失之交臂。此外,心理方面的内容对于田径运动的日常训练水平和身心健康状态都有关系,将心理训练作为田径训练内容,将心理训练当做田径运动比赛的突破口已成为现代田径训练的公认事实。而且,随着各国田径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提升,心理素质对田径运动比赛成败的影响将更为突出,现代田径训练中对心理训练的重视程度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四 结束语
现代田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体育竞技运动,所以现代田径运动的特征与发展趋势都与田径比赛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通过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特征及发展趋势的讨论研究,可更加深刻地了解现代田径运动的状态,也有助于促进现代田径运动竞技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董超.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S2)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7)
随着新时期新发展的新要求的提出,教育事业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点课题。伴随着全新教学理念的提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创新。基于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传统教学观念里将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将学生转移到体育教学的中心上来。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体育,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与训练的正确认识以及关注程度。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融入体育教学,依据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据社会发展需求以指向,培养高中学生体育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是当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对高中学生体育拓展训练的重要性进行论述分析,提高人们的对体育教学的重视。
一、拓展训练的内容简述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也就是通过拓展训练项目,对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整合,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思想道德和相关技能方面的综合能力。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标准,要求高中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体育教学,而且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学,将体育理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不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因此,对于拓展训练而言,主要内容就是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以及完善道德修养的训练,这也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
对于拓展训练,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个人挑战类,一类是沟通类,还有一类是团队类。对于个人挑战类而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双人合作或者单人去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训练中挑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生理素质,提高自信心不断挑战自我。这种训练的原理,就是通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完成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完善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断突破自身的心理防线。通过实际训练使得学生不断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树立坚定地自信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控制以及判断能力。对于个人挑战类的拓展训练,主要有速降、断桥、天梯以及空中单杠等体育项目。
对于沟通类拓展训练而言,主要项目有信心传递、盲人走来以及孤岛求生等不同的训练项目。通过这些不同的训练内容,使得学生更好地体验到被信任以及信任的感觉,认识到沟通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团队要具有强有力的核心凝聚力,就要互相信任,而主动沟通以及信息共享就是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必要条件。
对于团队合作类拓展训练,具有较多的训练项目,主要包括齐眉棍、雷阵、电网以及罐头鞋和信任背摔等不同项目。可以通过这些项目训练提高学生的自身意志力,加强学生坚持到底的决心,加强团队合作和队友之间的相互鼓励,提升团队凝聚力。要实现团队目标,就要加强团队合作,根据不同的角色发现差异,同时不断发现周围人员的优点,加强团队队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训练目标。
二、拓展训练的意义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有效地训练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所有训练项目都放在户外,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合理安排,保证了训练的刺激性以及实际效果。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挑战自己之后,受到很多启发。团队合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感悟。只有将学生放到这种真正的环境中,才能让其认识到如何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对自身以及朋友、同学进行重新定位,从而加强生活感悟。
对于高中生而言,体育拓展训练可以提升素质修养。素质对于学生而言,是成才的关键要素,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可以满足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体育拓展训练对于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其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有助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这不仅仅是对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对体育教学的创新。通过在实际训练中的合作、体验,教会学生如何去感悟生活,如何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因而,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将这些潜能转变为实际能力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去。
再次,体育拓展训练有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对于体育拓展项目而言,很多都是需要进行团队合作,最终完成训练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过程,加强了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以及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团队合作,改进人际关系,不断优化组织组织内部结构,形成积极合理的组织沟通氛围。
此外,有利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锻炼以及有利于学生心和身的相互结合:拓展训练的所有的项目全是以体能的活动作为引导,进而引发出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交往活动和意志活动。
三、拓展训练的重要性
首先,拓展训练是体育课改的需要。转变、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传统体教的理念忽略了对学生的非智力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而素质拓展训练,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促使体育的教学不断的从生物观层面之中改变、摆脱出来,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真实体验,加深对该运动或规律的认知和理解。拓展训练,有助于科学化传统的教学模式。素质拓展训练的主体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活动的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充分的利用了学习情境,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而且,拓展训练也有助于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是构建新时代和谐校园的需要。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前期学生需要通过推理、想象和设计等手段对该计划的实施进行论证,并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出他们的想象力。在时间的过程中,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的其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面前,学会提高自身的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和团队合作等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8)
中图分类号:TE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04(2015)04–0124–02
21世纪是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计算机模拟现实场景的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且被应用在各行各业当中。其主要是通过传感器实现对现实场景的捕捉,然后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其进行模拟和再现,该技术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构想性以及沉浸性等诸多特点,能够通过计算机环境实现很多工作。
1虚拟技术在体育训练中应用的必要性
体育训练不论是对普通人还是运动员都是非常关键的,其承担了提高人体综合身体素质的责任。传统单一的体育训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必须革新训练方式,将计算机虚拟技术引入其中。首先,采用这一技术来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前期指导可以有效降低训练当中的意外伤害,例如拳击运动、越野跑步、跆拳道等,这类运动中常会产生各类意外损伤,给训练初期的人带来心理阴影,进而放弃体育训练。而虚拟技术则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运动场景,运动者可以放开手脚进行训练,而不必担心产生意外伤害,并且能够通过模拟技术了解每个技术动作的具体细节,纠正其运动的细微差错[1]。其次,该技术能够对高难度动作进行更细致的分解,通过模拟演示使运动者了解在进行高难度动作时如何规避伤害。第三,可以改善物质条件不足的现状,尤其是部分运动者或体育机构资金有限,无法购置更多的体育器材。但通过虚拟技术就能够改变这一现状,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通过计算机进行体育训练[2]。
2现代体育训练中虚拟技术应用的难点
体育训练和运动一直是我国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同时也是各运动团体开展的基础活动。而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各大体育机构和民间运动者均开始关注计算机技术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但目前其收效甚微。首先,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设备的资金较为昂贵,需要通过多个传感器对技术动作进行捕捉,并使用专业的分析软件进行检测,虽然这种分析软件较为常见,但是使用过程中对专业技术的要求较高。其次,很多运动员在训练时盲目相信自己的运动经验,忽视科学的计算机软件分析,导致人们忽视了这一技术的应用,推广效率较低。第三,人们对于虚拟体育训练技术的认知不足,认为虚拟计算机的体育训练无法达到真实肢体运动的效果,从而忽视了虚拟体育训练的重要作用。
3虚拟技术在各项体育训练当中的应用
将虚拟技术应用在体育训练当中必然会使现代体育训练工作产生巨大的转变,使得部分竞技体育技巧在训练当中的意外损伤减小,保护运动者的安全,并提高运动者对该类体育项目的进一步了解,巩固各项技术动作的要领,并学会如何在完成高难度动作时规避损伤,提高训练效率。
3.1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健美操训练当中的应用
健美操是现代体育训练当中的一类重要组成,其一般多受女性运动者的亲睐,并且世界各地也举办了各种健美操比赛,进一步扩展了人们对于这项运动的兴趣。健美操这项运动本身即融合了现代体操、古典舞蹈以及音乐等多类因素,既可以说是一种体育运动,又可以被当做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因此这种运动对于技术动作的要求比较严谨,要在协调各肢体运动的同时不失舞蹈特性的优美感和艺术感。在传统的健美操训练当中,是由教练对技术动作进行展示和语言描述,运动者即使能够知道技术动作的要领和具体做法,但也无法进行自我感悟,只能够机械地进行学习和训练。而将计算机虚拟技术引入训练当中时,可以将所有基本动作和高难度动作全部转化为模拟视频,并通过对数帧内技术动作形态的指导,让运动者了解其训练方式。还可以对同一技术动作进行数次回放,在回放的同时教练则可以进行完整的示范,由运动者自己思考如何进一步掌握和完整该技术动作[3]。此时其掌握的运动细节更多,因此自我感悟的效果就会越好,并且还会提升运动者对健美操艺术内涵的了解,从而提高体育训练的效率。
3.2计算机虚拟技术在排球训练当中的应用
与健美操运动训练相同,传统的排球体育训练本身也是通过教练对技术动作进行示范,并讲解相应的技战术演示,运动者主要是通过肉眼对技术动作进行观察,但无法捕捉具体的手部发力、脚步运动以及身体协调运动过程中的细节,使得训练效果会大大降低。同时排球运动本身的运动量要高于健美操,这种“大球”运动在示范教导时会损耗教练很多的体力,因此不适应进行多次重复演示,而部分运动者就无法全面掌握运动技巧。将计算机虚拟技术应用在这一运动训练中时,也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方法,对其进行慢动作回放,尤其要对排球击打过程中手部动作、脚步动作以及身体协调等方面进行特写展示,并对各动作进行分解演示。另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现实模拟技术对技战术演练进行编辑,让运动者了解同一种状况下可以采取的各类应对措施,并对运动状态中队友的肢体语言进行捕捉,提高团队协作效果和体育训练效果。
3.3计算机虚拟技术在篮球训练当中的应用
篮球运动同样属于“大球”运动之一,但其训练方法与排球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篮球运动需要运动员具有长期持球和快速的反应能力,而排球最关键是如何控制排球使其不落在自己区域内,同时诱导对手失误。在利用虚拟计算机技术进行篮球训练时,可以对运动员运球的每个动作进行捕捉,教练员可以根据运动员自身对技术动作的理解,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告知运动员技术动作的错误,纠正其训练时的失误问题。同时虚拟技术也可以对篮球的技战术配合进行演示,对经典的配合战术进行展示,并在视频当中标记各配合动作中较为突出的技术,使运动者能够对各运动细节进行观察。
3.4计算机虚拟技术在跳水训练当中的应用
跳水是我国优势型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很多游泳爱好者喜欢进行的运动项目。利用计算机虚拟技术能够将运动者在跳水过程中的各空中动作的细节进行展示,并利用三维坐标进行标注,从而建立跳水运动的三维运动数据处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对运动员进行跳水时的动作进行捕捉,并将其与标准三维运动坐标进行对比,从细节上分析运动员对技术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其了解自己存在的不足,通过不断的反复训练进行纠正和完善。
4结束语
体育训练是体育项目开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能够有效提升运动者对技术动作和技战术配合的掌握程度,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有效提升体育训练的效率,加大运动者对运动细节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李登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高校体育教学的探讨[J].岁月(下旬刊),2012(02):36-38.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9)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紧时展的步伐,青少年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必须开发出更有效的学习培训方式。“篮球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篮球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它整合了思想性、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使受教育者在篮球拓展训练中得到培养与提高,以其独特的“体验式”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单纯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让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热爱篮球的学生,能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开拓、勇敢、果断、坚韧、自信、自强团结拼搏等优良品格的形成。
1 我国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篮球基础训练虽然在近几年也有一些改革和进步,但还存在不同程度封闭教育训练情况,如:训练大纲和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和局限,主要是以技战术、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的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运动员和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从现代篮球运动高速度、高强度和激烈的强对抗实战出发,不能以尽快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方向发展。“按传统的篮球教学训练方法去执教,学生感到很枯燥无味,完全做篮球游戏吧,对提高篮球技术又帮助不大。”“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线的篮球体育课正逐渐失去乐观、失去理想、失去情节、失去竞争、失去协同和失去团队,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像操练,从而使篮球体育课也逐渐失去魅力、失去学生、失去地位。”
2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概念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运用现代时尚的拓展训练的有关原理,借助篮球场地与器材,将很多篮球技术、战术配合等教学训练内容,按照特定的目的、要求和特殊规则进行精心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一种特殊训练形式,使青少年运动员在这种集思想性、教育性、集体性、竞争性、竞技性、趣味性、挑战性、实用性、和健身性于一体的拓展训练中得到培养与提高。
3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分类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是一个新生事物,不可能在短时间做到内容非常的全面、丰富,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通过大量训练实践的验证,将大家公认较好的一些篮球拓展训练方法,将它们归纳成几类:(1)培养团队精神类;(2)提升核心队员的领导才能和个人素质类;(3)提高篮球技术和体能类;(4)提高运动员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类。
4 篮球拓展训练与篮球游戏的区别
篮球拓展训练与篮球游戏二者之间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篮球拓展训练突出在复杂艰苦的条件下验证团队的凝聚力、竞争性、竞技性和核心骨干才能的比拼。篮球游戏讲究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娱乐性强,它能融体能、智能、技能于一体,队员可在娱乐中有趣地竞争,同时也在竞争中体验着欢娱;第二,篮球拓展训练着重在提高某一项篮球技术和全队的紧密配合质量上,而篮球游戏侧重于大家取得输赢的结果上;第三,篮球拓展训练体现从难、从严、从篮球实战出发的大运动量训练艰苦奋斗过程,并在高难度和大强度拼搏中度过,而篮球游戏则是在轻松、愉快、欢乐中完成。
5 篮球拓展训练的效果
对于参加拓展训练的球队而言,进一步明确和认同球队的目标,增强球队的凝聚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球队精神;改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氛围;改进组织氛围;改进组织内部的沟通与信息交流;在各自的位置上表现出最佳的领导才能。
对于参加拓展训练的个人来讲,认识自身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改进自身形象;克服心里惰性,磨练战胜苦难的毅力;调整身心状态,更乐观地面对训练与比赛的挑战,领悟人生的真谛,增进主动融入团队的意识与责任心;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感恩,更融洽地与群体合作。
6 篮球拓展训练理念
我们以训练场地为舞台,以篮球为道具,以运动员为中心,以竞技的比赛方式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拓展团队成员使他们有效沟通、理解同伴的需求,并且共同努力去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从而使队员坚信:训练改变态度,态度改变行为,行为改变命运。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没有参加过篮球拓展训练的人,不会懂得齐心协力和顽强拼搏的可贵,不能如此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与弱点,更不能体验到会因个人的微小错误而导致全队的落后与失败。
7 篮球拓展训练的重要意义
7.1增强篮球团队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对篮球运动员加强目标教育,融洽队友之间的关系,形成共同意志。全队树立紧密团结、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团队奋发向上的意识。
7.2提升领导才能和个人素质
通过拓展训练使队内的骨干要不断的探索不同领导风格和技巧,不断实践不同的决策方式与方法。使每个运动员审视个人长处与不足,进一步理解自尊和挖掘个人潜能,明确奋斗目标和个人价值,给自己重新定位迎接人生挑战。
7.3提高篮球技术、强化体能和锤炼意志品质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通过采用投篮、传接、突破、运球、防守、抢篮板球等技术和跑步、跳跃、滑步等,所设计组成的各种高难度、高强度、结合篮球实战的拓展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篮球技术,而且也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培养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7.4激发训练的积极性和磨练心理素质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具有新颖、独特并都采取两组比拼的竞争形式进行,因此,对运动员很有吸引力,既能充分调动运动员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投入练习,而且又能锻炼和提高运动员稳定的心理素质。
8 篮球拓展训练的组织与安排
篮球拓展训练方法的应用,在目前起始阶段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本队为单位,在教练员组织安排下,一组和二组之间展开竞争;另一种是若干个球队在一起集训时,在集训领导部门的组织安排下,除在个队展开篮球比赛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各队之间的篮球拓展训练的竞赛。在安排这种有多队参加的拓展竞赛时,可以根据时间的多少,采取单循环或者淘汰赛。
9 结束语
把拓展训练引用到篮球教学、训练中来,是一项改革和创新,篮球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的篮球教学、训练内容与方法的一种完善和补充,篮球拓展训练对于推动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期盼这种训练方法的发展能为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编著.篮球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6.
[2]王春生.拓展训练在高校武术选项教学中的应用[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1).
体育训练的种类篇(10)
目前,学校体育的最终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运动的习惯”进而实现终身体育。近年来,体育教材大纲改革之后分为四个类型的课程设置。类似游泳、太极拳等内容作为简单教学的教材在一个学期中进行学习。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项目作为精教教材每个学期对学生进行教学。登山、定向越野等项目作为介绍性教材使学生了解项目。而短跑项目,作为和跳、投等基本身体素质的训练一样的课程作为锻炼性教材同样在每个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呈螺旋向上的趋势发展。
在学校体育课程的发展中,短跑并不常出现在单独的教学课程中,对学生短跑的训练通常是夹杂在球类课程的身体素质训练部分进行。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学校体育课程不重视基础的身体素质训练,体育课程设置对技能的要求比体能的要求丰富,形成学生既没有学过短跑项目的技巧又没有系统的练习过短跑项目以增加体能。且短跑运动是爆发力极强的项目,在进行跑步的过程中学生肌肉兴奋性高,腿部肌肉强烈收缩。如没有进行过训练,对学生各种体质不了解,则很容易出现危险。
二、短跑项目的基本训练
(一)无氧耐力训练
在运动训练中训练方法分为整体控制和具体操作方法两个大分类,具体操作方法有分解、持续、间歇、重复等方法。在无氧耐力的训练中可以采用间歇训练的方法。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由于运动强度大,能量供应主要依靠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机体在缓冲性物质中产生大量额外的二氧化碳,因此运动中能量主要依靠无氧代谢中的磷酸原供能系统供能。在短跑训练中使用高强性间接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发展性间歇训练三种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主要采用发展性间歇训练或高强性间歇训练无氧耐力。
(二)力量训练
短距离跑项目所需要的力量是指训练学生的快速力量(爆发力),在起跑阶段,在一定条件下,快速力量决定着短跑的胜负。在训练学生快速训练时可以采用台阶跳、蛙跳等跳跃练习,它们的分类是超等长练习,负荷强度较大。爆发力的训练组数和次数不应过多,应注重练习时的神经兴奋性。每一组爆发力的训练都应以临近极限点的方式来练习。
(三)速度训练
速度是学生快速运动的能力,其中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其中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是短跑训练的基础素质。在起跑阶段,训练学生的反应速度,既听觉接受发令指示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运动,在决定反应速度的感受器敏感度和肌纤维的兴奋性的方面都需要长期的训练,所以短跑训练不能一蹴而就。位移速度是短跑?练的基础训练,步长和步的频率是短跑的速度的影响因素。在训练速度素质时可以采用重复练习法,在学生两组训练中保证学生充分休息的时间。
(四)灵敏训练
灵敏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转换动作和对即将到来的变化应变的能力,在短跑训练中,灵敏训练与反应速度训练可合二为一。灵敏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还可使体育教学充满趣味性。
三、短跑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
(一)体育教学前准备
教学前准备活动必不可少,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发生意外,同时缩短学生进入课堂的状态。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良好的课前准备活动使调节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进而促进运动中枢协调,学生的体温升高,代谢水平升高,从而克服了内脏器官的动员时间。在教学前的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包含有氧慢跑、对腕关节踝关节的活动、腿部柔韧的拉伸等基础性准备活动,时间占总体准备时间的三分之一。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短跑项目相似的练习。强度大、持续时间短的项目需要做准备活动时间长,教师需带领学生做高抬腿跑、起跑练习等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不宜过长,不宜超过15分钟,使学生对短跑学习产生兴趣但不疲劳,以达到准备活动的最佳效果。
(二)短跑的体育教学
我国体育教学通常分为技能掌握体育教学模式、目标学习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型的教学模式、发现式体育教学模式。短跑正式教学期间教师应采用技能掌握和小群体教学的模式。在技能掌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体学习短跑的技术,包括起跑的技术和冲刺的技术以及冲刺后如何调整呼吸的频率。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练习与讲解的配合。在教师用简洁的语言讲解后,学生掌握技巧进行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小群体分化,可以分为男女组群、提高组与基础组的组群,这种分类为同质分类。第二种分类为异质分类,把提高组与基础组打乱分类,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互帮互助与交流。其中在教学任务中需要注意的重点:第一,起跑时获得向前动力,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为加速跑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向前的冲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速起跑技术。
(三)体育教学课后放松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